宜春地处江西省西北部,2000年8月撤地设市,现辖袁州、樟树、丰城、靖安、奉新、高安、上高、宜丰、铜鼓、万载10个县市区和宜春经开区、宜阳新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3个特色区;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1/9,列全省第6;总人口610万,约占全省1/8,列全省第3。
【地理】区域位置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境与南昌市接界,东南与抚州市为邻,南陲与吉安市及新余市毗连,西南与萍乡市接壤,西北与湖南省的长沙市及岳阳市交界,北域与九江市相邻。市政府所在地袁州区距省会南昌公路里程为224千米,铁路里程为219千米,距首都北京铁路里程为1789千米。境内东西长约222.75千米,南北宽约174千米。全市面积18680.42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1.20%。
【文化大市】宜春是底蕴厚重的文化大市。宜春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以来,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大文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人其事均典出宜春。宜春是禅宗圣地,禅宗“一花五叶”就有“三叶”(临济宗、沩仰宗和曹洞宗)发祥于宜春,佛教史上划时代意义的“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分别发生在靖安县、奉新县,在中外佛教界素负盛名。宜春是文化之乡,共登记有不可移动文物4533处,樟树吴城文化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靖安东周古墓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宜春是人文胜地,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在袁州创办昌黎书院,江西第一个状元卢肇、第二个状元易重都是宜春人,鼎盛时期宜春有“江西进士半袁州”的美誉。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明朝大清官况钟、《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现代物理学家吴有训,皆出自宜春。宜春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食邑地,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诞生地。宜春还是革命老区,毛泽东、彭德怀、滕代远同志都曾转战于此,铜鼓县是秋收起义策源地之一,万载县仙源乡曾是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驻扎地。
【物产上郡】宜春是资源丰饶的物产上郡。自古就有“农业上郡”之称,粮、油、猪、肉产量和毛竹蓄积量,以及中药材、有机农产品、猕猴桃、百合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是全国28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国重点毛竹产区。全市富硒土壤面积780万亩,潜在富硒土壤面积765万亩,是全国三大富硒地之一。地下矿藏富足,已探明的矿产有56种,可利用氧化锂储量260万吨,占全国的37.6%;铷储量36万吨,占世界的3/5;钽储量1.5万吨,占世界的13%;硅灰石储量占全国的1/4,原煤储量、矿岩盐储量居全省之冠。
【内陆通衢】宜春是交通畅达的内陆通衢。铁路方面,有京九线、浙赣复线、沪昆高铁和正在修建的蒙华铁路。公路方面,有沪瑞高速、昌铜高速、昌栗高速、东昌高速、赣粤高速、大广高速、宜万铜高速、昌宁高速等8条高速,县县通高速。航空方面,宜春明月山机场已开通了直抵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8条航线。水运方面,顺赣江而下,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相连接。
【生态家园】宜春是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全市森林覆盖率57.09%,现有3个国家级生态县,28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区,其中明月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海拔1736米,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70000多个,为国家标准的35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温汤富硒温泉,水温长年保持在68℃—72℃,日流量达1万吨,可饮可浴可治病。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温汤镇获评世界温泉健康名镇。全市主要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均达国家标准。宜春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市等近20张国家级城市名片。连续举办十三届月亮文化旅游节,打造了“月亮之都”的城市品牌。当前,我们正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垃圾强制分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农村环境整治政府购买、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等五项试点,生态质量不断提升。
【文明之城】宜春是民风淳朴的文明之城。宜春人民长期受耕读文化、禅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素有勤劳朴实、崇文向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特点,道德水准相对较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淳朴民风得以传承和发扬,涌现了很多好人好事。先后有20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居全国设区市前列、全省首位。全国关心关爱道德模范座谈会在宜春举行。王茂华、谭良才和支月英分别入选2010年度、2016年度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宜春“好人文化”。
【产业新城】宜春是正在崛起的产业新城。现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2个省级高新区,7个省级工业园区。围绕建设赣湘鄂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确立了“把中心城区打造成‘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即区域文体教育中心、休闲旅游度假商贸中心、医疗健康养生中心,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器械等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县市打造成个性彰显、活力十足、竞相发展的特色县域经济板块”的目标定位,大力推进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教体新区、宜万经济走廊、袁州古城文化复兴工程、锦源新区等重大项目建设。锂电新能源产业规模跻身全国三强,大数据产业引进华为等100余家企业落户,中医药产业实现百亿企业、千亿产业零突破。2019年GDP增长7.6%,财政总收入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4%。
【政区沿革】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宜春市的区域范围隶属九江郡。两汉时期隶属豫章郡。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置安成郡,宜春一带,分属豫章、安成两郡。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设巴山郡,辖丰城一带。梁末,又设豫宁郡,辖奉新、靖安、铜鼓一带。是时,市域分属豫章、安成、巴山、豫宁4郡。
隋初,废郡置州,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袁州(治所在宜春县)。其时,今袁州区及樟树市西部为袁州所辖,樟树市东部为吉州所辖,丰城市为抚州所辖,其余诸县及樟树市以北均为洪州所辖。隋炀帝大业初,改州为郡。洪州复为豫章郡,吉州复为庐陵郡,袁州改为宜春郡。
几经反复,唐乾元初又改郡为州。唐代市域基本上分属洪、袁、吉3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曾设靖州(治所在高安)。辖高安、宜丰、上高、万载及樟树一部分。武德七年(624年),改靖州为米州,旋又改米州为筠州。武德八年(625年)筠州废。
直到五代吴时,市域仍分属洪州、袁州、吉州。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析高安、新淦县地置清江县,以萧滩(今临江镇)为县治。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复设筠州。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洪州改为南昌府。分属袁州、筠州、吉州及南昌府。
北宋初南昌府复名洪州。宋淳化三年(992年),增设临江军(治所在今樟树市临江镇)。是时,则分属袁州、洪州、筠州和临江军。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改筠州为高安郡,绍兴十八年(1148年)复为筠州。隆兴元年(1163年)改洪州为隆兴府。宝庆元年(1225年),改筠州为瑞州。是时,则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军和隆兴府。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隆兴府、临江军、瑞州为隆兴路、临江路、瑞州路,隶属江西行省。于袁州设总管府,隶属湖南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年)江西行省与泉州行省合并为福建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复为江西行省。同年,升袁州总管府为袁州路,隶属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隆兴路为龙兴路。是时,分属袁州、瑞州、临江、龙兴4路,均隶属江西行省。
明代,江西分设13府。宜春、万载属袁州府,清江属临江府,高安、上高、宜丰属瑞州府,丰城、奉新、靖安、铜鼓属南昌府。又分全省为5道,南昌、瑞州辖于南瑞道,袁州、临江辖于湖西道。
清初,沿明旧制。康熙后,江西省演变为4道,瑞州、袁州、临江3府隶瑞袁临道(道尹驻高安)。则仍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4府。
辛亥革命后废府。民国3年(1914年)划全省为4道,宜春、清江、万载、上高、宜丰、高安属庐陵道,奉新、靖安、铜鼓属浔阳道,丰城属豫章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取消道制,各县均直属于省。
民国20年(1931年)夏,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行营党政委员会将江西省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县划分为9区,铜鼓、宜丰属第一区,宜春、万载属第二区。
民国21年(1932年)二月,分全省为13个行政区。丰城、高安、清江属第一区;奉新、靖安、铜鼓为第二区;宜春、万载、宜丰、上高属第八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二月,又在省内设置8个特别区政治局。分划奉新、宜丰、铜鼓、修水4县地,设局于宜丰之找桥,分划万载、宜春、萍乡3县地,设局于宜春慈化,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月撤销。民国二十四年四月,缩全省为8个行政区。奉新、靖安、铜鼓属第一区,宜春、万载、上高、宜丰、高安、清江、丰城属第二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冬,又改全省为11个行政区。铜鼓属第一区(治所在铜鼓);宜春、万载、上高、宜丰、高安、清江属第二区(治所在萍乡);奉新、靖安属第十区(治所在奉新上富);丰城属第十一区(治所在丰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八月,又缩改全省为9个行政区。丰城、高安、清江属第一区(治所在丰城);宜春、万载、上高、宜丰、铜鼓属第二区(治所在宜春);奉新、靖安属第九区(治所在武宁)。
1949年6月1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区成立,辖南昌、丰城、新建、高安、清江、新淦、进贤(8月从贵溪分区划入)、奉新、安义、靖安(9月从九江分区划入)10县。7月1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袁州分区成立,辖宜春、萍乡、分宜、新喻、万载、上高、宜丰、铜鼓8县。1951年,分别改称南昌、袁州专区。1952年9月12日,袁州专区并入南昌区,专员公署设于南昌市环湖路,新淦划入吉安区,领17县。1958年9月,南昌、新建县入南昌市,同年12月20日南昌专员公署改设于宜春县城。1959年1月,更名宜春专员公署,领15县。后进贤、萍乡、新余、分宜、安义等县相继划出。
1978年7月,改设宜春地区行政公署,属省派出机构。1979年划宜春县城区设宜春市。1985年并宜春县入宜春市。1988年撤丰城县设丰城市,撤清江县设樟树市。1993年撤高安县设高安市。至此,宜春地区共辖4市6县。
200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春地区,改设宜春市,改原县级宜春市为袁州区。至此,宜春市共辖袁州区、奉新县、靖安县、宜丰县、上高县、铜鼓县、万载县等7区、县,并代管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等3个县级市。